日前,嘉興港口岸擴大開放獲得國務院批復同意,這是繼乍浦港區之后,獨山港區和海鹽港區也獲得“國際通行證”,意味著嘉興港即將實現全港域對外開放。
根據批復,乍浦港口岸將更名為嘉興港口岸,全港新增開放岸線34.2公里,其中獨山港區開放岸線15.2公里、共17個泊位,海鹽港區開放岸線19公里、共8個泊位。
告別“臨時對外開放”
“此前由于獨山港區口岸未獲開放,企業一直采取申請‘臨時對外開放’的權宜之計。臨時開放期限為6個月,每次需要提前3個月申請,這樣一年中有半年時間企業是在為臨時對外開放而奔波忙碌。”嘉興市口岸管理辦公室口岸管理處處長吳志華說,為此,去年6月,嘉興正式向省政府申請獨山港區和海鹽港區的開放,9月底省政府正式上報國務院。
放大“前海后河”優勢
嘉興港具有“前海后河”的區位條件,直通錢塘江,背靠浙北高等級內河航道網,與京杭大運河以及太湖、長江水系貫通,直接腹地杭、嘉、湖地區外向型經濟發達,資源及市場兩頭在外,具有發展海河聯運的先天優勢。
獨山港是嘉興“海河聯運”規劃港區,過去因為獨山港未對外開放,許多集裝箱只能走乍浦港。根據相關測算,每年浙北地區有200萬標箱的集裝箱通過陸路運往上海洋山港,一旦這些集裝箱運輸通過獨山港實行“陸改水”,將給嘉興港帶來巨大的業務量。
為此,2014年,嘉興出臺《海河聯運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4-2016年)》,三年內,嘉興市計劃實施海河聯運項目139個,總投資559.75億元。到2016年,將實現海河聯運主干航道全部達到四級及以上航道標準,基本形成海河聯運聯網框架結構;嘉興港年貨物吞吐量達到8000萬噸、集裝箱吞吐量達到135萬標箱,海河聯運中轉量達到1500萬噸。
預計到2020年,嘉興港年貨物吞吐量將達到1.2億噸,集裝箱吞吐量突破300萬標箱,嘉興內河港年貨物吞吐量達1.2億噸,集裝箱吞吐量突破50萬標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