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浦東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第10個年頭。昨日,市人大常委會“浦東新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點決定”執法檢查組赴浦東,就轉變政府職能、市場監管體制改革、社會管理創新等進行調研,了解《關于促進和保障浦東新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工作的決定》貫徹實施情況。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殷一璀出席會議。
今年1月1日,浦東市場監督管理局掛牌成立,在全市率先啟動市場監管體制“三合一”改革。昨日下午,執法檢查組前往浦東市民中心,了解窗口業務整合情況,感受職能、機構、資源優化組合。原分屬三個局的食品生產、流通、餐飲許可已全面實現“統一受理”,并對涉及市場監管局的所有證照實行“一口受理、一表申請、一門辦理”。改革后,市場監管局的內設機構由原三個局的29個減至17個;機關編制從264名減至198名;市場監管局80%的人員在基層一線,并將監管對象量大面廣、專業化程度相對不高的職能、事權下放基層,充實了基層監管執法力量,加強了重大、薄弱領域和高風險環節的監管力量。
改革成效頗多,浦東新區區委書記沈曉明拿特種設備舉例。浦東有特種設備約11萬臺,主要是電梯。過去,按每年大約檢查400臺到500臺的速度,全部輪一遍需要25年。而在“三合一”改革后,半年就可以輪一遍,實現100%覆蓋監管。
人員減少了,為何監管效率大幅提高?浦東新區副區長丁磊“解密”:特種設備的監管模式逐步由一個處轉變為依托全區36個基層所,現對全區135家特種設備生產單位、10715家使用單位的全覆蓋監管。“過去一個處10個人管11萬臺,現在全區36個基層所到超市檢查食品安全,檢查內容包括工商的臺賬、食品的快檢、質量監督的秤,順便也把電梯檢查了,原來執法隊伍嚴重跟不上,綜合執法后,特種設備就成了執法隊伍中的一項檢查內容。”
從2001年起,經過13年6輪改革,浦東的社會類行政審批事項從724項精簡到203項,行政事業性收費減少232項,平均審批環節從3.4個精簡到2.8個,平均承諾審批時限從法定22個工作日壓縮到8.4個工作日。
自2005年6月被國務院批準進行綜合配套改革試點以來,浦東從特大型城區的客觀實際出發,堅持扁平化導向,探索建立“大部門制”、“大管委會”、“大市鎮”的行政管理構架。浦東綜改9年來先后實施了三輪“三年行動計劃”,推動了200多項改革任務,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先行先試上取得了進展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