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實現國際化的過程,由一個本土企業,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運營企業的歷程,讓楊元慶實現了自己成長為一個創業者的理想。在這個過程中,楊元慶也成為了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CEO。
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楊元慶是2008北京奧運會北京市火炬傳遞的第111棒火炬手,當他高舉著由聯想設計的“祥云”火炬,奔跑在天安門廣場時,內心頗為自豪。楊元慶后來回憶說:“那是我人生中最難忘的一段路程”。
在火炬傳遞過程中,每個火炬手只跑了短短的幾十米,但對于楊元慶來說,這趟奧運之旅已經跑了整整7個春秋。7年前,聯想就在為北京申奧提供支持和服務,并最終成為北京奧運的全球合作伙伴。而這7年,也恰恰是楊元慶執掌聯想帥印,義無反顧地走上國際化道路的7年。
執掌聯想
2001年4月,楊元慶從柳傳志手中接過帥印,正式成為聯想集團的總裁兼CEO。此前,老聯想已經一分為二,楊元慶分得聯想的名號,90%的財產,80%的員工和業務收入。
郭為則領軍神州數碼,接手了聯想以前的分銷和代理業務。
不得不承認,楊元慶是幸運的,正是這次拆分,讓楊元慶擺脫了另一個強勁的對手郭為,成為日后新聯想的靈魂人物。
當然,剛起步的時候,楊元慶仍然面對諸多困難。2000年,聯想個人電腦增長率超過50%,在中國市場的占有率保持在30%以上,并推出了第二代互聯網電腦,如天禧Ⅱ、奔月2800和天璣5000等等,這一切讓柳傳志和楊元慶都很高興,但楊元慶還是有危機感,因為他了解聯想的硬傷在哪里,聯想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很難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力。
2001年,聯想產品的銷售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2003年5月,聯想公布了2002到2003財年的業績,聯想的營業額止步于200億港元。也是在這一年,新進入中國市場的戴爾以驚人的增長速度搶走了聯想的市場空間,而戴爾產品的毛利率比聯想高50%以上,對聯想造成了嚴重的威脅。
面對困境,楊元慶領導聯想努力改變以往“貿工技”的發展路數,轉型為技術驅動型的企業。2001年,聯想進行了新的研發體系的構建和完善了公司管理,并展開了前瞻性的研發工作。當時聯想建立了以事業部為基礎的二級研發體系,并且將研發隊伍擴展到了上千人的規模。
另一個轉型是由產品型企業向服務型企業轉型。楊元慶強調,“服務客戶應該像融入到血液里的血紅蛋白一樣。”楊元慶領導聯想實現了由產品導向到客戶導向的轉變,服務客戶被歸入聯想的核心文化。使聯想在售前(咨詢、方案準備)、售中(實施、應用開發)、售后(運營維護、關懷服務)方面建立起了全方位的服務體系,使客戶服務成為聯想的核心競爭力。
楊元慶通過戰略轉型,度過了自己掌舵聯想之后最困難的時期,也提升了聯想產品和品牌的競爭力。2003年,柳傳志在一次公開場合評價楊元慶時說,“聯想集團在楊元慶的帶領下,一是充分展示了毛巾擰水的本領,提高了運作效率,降低了成本,二是顯示了產品研發的威力,連續開發出適應中國市場的產品,從而提高了毛利率。此外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目前他們正在以精益求精的態度對待當前的盈利業務,并且正在積極尋找公司新的增長點。”
柳傳志和楊元慶可以說是亦師亦父的關系。柳傳志不但將楊元慶扶上馬,而且還要送上一程。2004年下半年,國內外媒體對楊元慶的能力產生了質疑,有一段時間,關于“聯想市場份額下降”、“聯想可能換帥”等消息不絕于耳,直接影響了聯想的股價。楊元慶面臨巨大的壓力。
這時候,站出來為楊元慶解圍的還是柳傳志。柳傳志不但出面澄清了“聯想可能換帥”的傳聞,而且指出在外部大環境比較惡劣的情況下,一年來聯想業績還是取得了不俗的增長。再次穩定了軍心。
柳傳志一直是楊元慶學習的榜樣,楊元慶也承認這一點,所以當有人讓楊元慶評價柳傳志時,楊元慶不吝贊美之辭:“柳總最大的貢獻在于,他摸索出了中國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民營高科技企業的發展之路。在政治體制還沒有完全明確的情況下,他不等不怨,抓住了機遇。在外國品牌立足未穩的時候,在同行等著解決體制和產權問題的時候,聯想已經取得了成功。在中國市場經濟的啟蒙階段,柳總是最成功的企業家。”
正因為學習柳傳志,所以楊元慶也想成為一個創業者,而不是一個守成者。楊元慶在一次論壇上發表講話時指出,“我不僅僅是一個職業經理人,我也是一個創業者。”
成為創業者
聯想實現國際化的過程,由一個本土企業,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運營企業的歷程,讓楊元慶實現了自己成長為一個創業者的理想。在這個過程中,楊元慶也成為了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CEO。
2003年4月28日,在北京中關村聯想大廈前的草坪上,伴隨著《聯想之歌》,楊元慶將繪有聯想新標識“Lenovo聯想”的旗幟緩緩升起,這標志著聯想集團全球品牌新標識的正式采用。
聯想更換英文標識,是其全球化戰略的一部分。當然,要想實現國際化,聯想還必須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獲得國際客戶的認可。而聯想國際化的主要的策劃者之一和最主要的執行者,就是楊元慶。
經過美國國會的安全調查之后,聯想終于在2005年,以12.5億美元的代價,完成了對IBMPC業務的收購,開始在美洲、歐洲和全球新興市場大展拳腳。
“收購IBM的PC業務之后,兩家企業合并的最大難題在于文化磨合。”柳傳志當時認為。
已經出任聯想集團董事長的楊元慶在執掌集團各項業務的同時,積極扮演起了溝通者的角色。為了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和貼近客戶,楊元慶在紐約安了家。為了提高英語水平,避免這個問題影響自己開展工作,楊元慶請了一個家教,并且強迫自己看CNN,從不熟悉英語到熟練掌握,他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
楊元慶的一個下屬回憶說,過去楊元慶在公開場合發言時總是照本宣科。而現在,他善于發表即席演講。他舉止得體,健談而且富于說服力,越來越接近消費者心目中,國際化大企業管理者的形象。
楊元慶的一個美國同事在評論楊元慶時說:“他看起來像個優雅的學者,但實際上他非常有野心,并且敢做敢為。他不僅能夠接納不同背景的人,而且還愿意將權力放手交給專業管理團隊,這對中國的企業家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收購IBMPC業務三年來,楊元慶完成了很多別人難以完成的使命。他讓新聯想在“民族企業”和“國際化企業”的雙重身份中找到了微妙的平衡:在美國國務院電腦訂單引起糾紛時,他在西方媒體面前為新聯想的純商業性質大聲辯解;在印度,楊元慶已經成了明星企業家,當地經銷商們爭著想要得到他的親筆簽名;新聯想的股權結構非常復雜,有公眾投資人持股、中科院持股、公司創始人和IBM持股,每個股東都有自己的小算盤,楊元慶巧妙地平衡著各個股東之間的利益。
在楊元慶和其領導的國際化團隊的共同努力下,新聯想在2007到2008年財年,銷售額上升了17%,達到了164億美元,凈利潤4.84億美元,比上一財年增長了201%,新聯想幾乎完成了收購時所設定的所有財務指標,利潤總額達到了并購IBM之前最好年份的3倍。
聯想2008年首次進入財富全球500強企業榜單,雖然排在第499位,但聯想是中國上榜企業中唯一一家民營企業。成功收購IBM的PC業務,以及成功贊助雅典和北京兩屆奧運會之后,聯想的品牌知名度也大為提高。如今,在國際市場上,聯想已經成為與惠普、戴爾平起平坐的企業。
楊元慶表示,接下來,聯想將不再謀求成為2012年倫敦奧運會全球合作伙伴,而是會采取更加務實的手段,拓展全球市場,重點是擴大在印度、俄羅斯等新興市場的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