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回過頭去看,微軟第一次收購的條件相當豐厚,當時雅虎股票也在一個不錯的價位,一旦收購達成,雅虎股東和投資者都會有相當豐厚的回報,管理層也能夠獲得相當的股票紅利。
雅虎和微軟談判失敗之后,雅虎股價一路狂跌。從起初的19美元跌一度跌穿過10美元,市值已不足180億美元。可是僅僅兩年前,雅虎的市值還高達1000多億美元!跌幅之大創下了歷史記錄。《新聞周刊》網站評論就此毫不客氣地指出:“不管過去發生了什么,雅虎放棄微軟收購可能是科技史上最為愚蠢的舉動之一。”
2008年,北京時間11月18日早9點,雅虎CEO楊致遠宣布辭職。在當時雅虎面臨微軟收購失敗、股價暴跌、業務萎縮、與谷歌合作流產、高管出走等困境下,楊致遠的辭職似乎成為一種眾望所歸。早在去年的7月22日,美國《財富》雜志就發表過一篇文章直接預言楊致遠“熬不過今年年底”,不幸這成了現實。
從2007年6月18日接替塞梅爾出任CEO,到11月18日宣布辭職,短短17個月里,楊致遠最終并沒有成為雅虎的拯救者。這段時間雅虎公司不僅沒有改變與谷歌競爭中疲軟的表現,反而讓公司因戰略搖擺,核心人員出走,業務大幅滑坡而陷入了更深的泥坑。特別是在以楊致遠為代表的公司董事會拒絕了微軟提出的446億的天價要約收購之后,股東的利益與公司董事會之間的矛盾便徹底暴露在公眾的面前,成為雅虎所有不幸的一個導火索。
從經營的角度來看,楊致遠似乎始終沒有擺脫一個技術領袖的通病:不擅長掌控上市公司,尤其是和資本打交道的時候,更顯示出他的劣勢。為了彌補這一點,楊致遠曾經專門高薪請來一位娛樂業CEO特里•塞梅爾,希望借此彌補自己的弱項。但顯然塞梅爾并不適應互聯網經濟的發展變化,因此才使雅虎當年錯失了收購谷歌的最佳時機。曾有投資人嘲笑塞梅爾在雅虎就任期間,唯一能干的事情就是不停地簽署收購協議,將一家又一家毫無潛力卻又負債累累的小公司買入旗下。
2007年6月,楊致遠不得不再次出馬,親自擔任雅虎CEO,而現在看來,楊致遠這次的重出江湖,可能從根本上就是一個錯誤。
2008年1月31日,微軟向雅虎提出了欲以每股31美元,總價高達446億美元的天價整體收購雅虎。這個出價比當時雅虎的市值溢價60%,但是卻遭到了楊致遠的堅決反對,他以微軟的出價“嚴重低估”了雅虎的價值而正式拒絕了微軟。今天回過頭去看,微軟第一次收購的條件相當豐厚,當時雅虎股票也在一個不錯的價位,一旦收購達成,雅虎股東和投資者都會有相當豐厚的回報,管理層也能夠獲得相當的股票紅利。應該說,這是一個能夠讓多方滿意的結果。
但此時楊致遠考慮的并不是資本層面,他認為,雅虎還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地步,完全有機會與微軟、谷歌抗衡。作為雅虎的創始人,要將自己一手創辦的企業賣掉,尤其是賣給宿敵微軟,楊致遠并沒有朱新禮所說的“像賣豬一樣”那么瀟灑。面對微軟收購以后,雅虎品牌就將消失的恐懼,讓楊致遠犯下了他一生最大的錯誤。
楊致遠拒絕了微軟,而要證明自己,只有讓雅虎的業績和股價超過微軟的收購價31美元⋯⋯可當時這對于他而言,顯然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之后,微軟將收購價格提高到475美元,每股33美元,而固執的楊致遠仍然發表強硬聲明,指責微軟嚴重低估了雅虎市值,是對雅虎全體員工的一種蔑視。無奈,微軟于5月4日撤回收購提議,宣布放棄整體收購雅虎。6月13日,雙方所有談判全部終止。
對于楊致遠來說,他的這種堅持讓自己和雅虎都付出了沉重代價。雅虎和微軟談判失敗之后,雅虎股價一路狂跌。從起初的19美元跌一度跌穿過10美元,市值已不足180億美元。可是僅僅兩年前,雅虎的市值還高達1000多億美元!跌幅之大創下了歷史記錄。《新聞周刊》網站評論就此毫不客氣地指出:“不管過去發生了什么,雅虎放棄微軟收購可能是科技史上最為愚蠢的舉動之一。”
為了安撫憤怒的股東,楊致遠轉而尋求與競爭對手谷歌在搜索廣告市場開展合作,而這顯然是楊致遠犯下的第二個錯誤。雖然該合作短期內能夠提高雅虎收入,避免重組。但如果這樣合作,雅虎在美國的搜索結果旁邊將出現谷歌提供的廣告,而谷歌已經在搜索廣告領域占據了主導地位,如此看來,雅虎同谷歌合作其實是“與敵為友”,導致的結果只能是使谷歌變得更為強大。
最終,雙方的合作因為被認為是觸發了美國司法部的反壟斷程序而不得不停止。面對業界的強烈反對和反壟斷訴訟的壓力,谷歌主動宣布放棄與雅虎之間的搜索廣告交易。這給和微軟聯姻未果的雅虎以巨大的打擊。內憂外患之下,公司的核心團隊也開始不穩定,據統計,從楊致遠接任公司CEO以來,共有114名高管離開了雅虎,其中有一部分人跳槽到競爭對手谷歌。
此時,落寞的楊致遠終于吐露心聲:“我相信,微軟當前應該做的事情就是收購雅虎。我認為這是一個好主意,只要價格合適,不管是什么價格,我們現在都愿意出售公司。”
只可惜,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微軟已經失去了曾經的興趣。
兜兜轉轉回到起點,當初30多美元的股價,已經變成不到10美元。雅虎的股東們眼看著就要到手的錢被楊致遠折騰得打了水漂,自然不能容忍。去年的8月7日,雅虎公布了修正之后的董事會投票結果:董事局中只有66.3%的人支持楊致遠,遠低于之前預計的85%支持率,而投票的反對率較之前翻了一番。
當然,把所有責任都歸咎于楊致遠一個人身上是不公平的。對雅虎而言,正面臨著兩種狀況:一是不能有效地創新,而實際上楊致遠已經給雅虎開出了“藥方”,只不過不是“特效的西藥”,而是需要“慢治的中藥”。可是雅虎的董事會卻不想再等了,這使楊致遠沒有充裕的時間來進行徹底有效的變革、創新;另一種局面是雅虎正面臨著周期性衰退。去年由美國金融危機引發的全球經濟下滑,使廣告商大幅度地削減公司廣告營銷費用,作為網絡品牌廣告最大供應商的雅虎自然首先深受其害,遭遇了比其他企業更為嚴重的損失。而相反,在金融危機下針對性更強的文本搜索廣告業務卻呈現出新的一番增長之勢。如此一來,以文本搜索廣告為主的對手谷歌占盡優勢,這就進一步限制了楊致遠扭轉公司業績的計劃。
根據騰訊網對楊致遠的辭職事件所做的網上隨機調查顯示,認為楊致遠下課的原因,最主要是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的,占總比例的40%,其次是拒絕微軟收購和谷歌廣告合作計劃失敗,其分別占總比例的39%和17%。
也有人認為,金融危機加速了楊致遠的下課。在楊致遠否決了微軟收購的提議后,為抵御投資者伊坎爭奪公司的控制權,雅虎董事們當時會抱成一團,但風平浪靜后,董事會依然要回歸到關注雅虎本身的業績上來。而這時候運氣不好的楊致遠又偏偏碰到了金融危機,這對雅虎而言,無異于雪上加霜,而楊致遠本身又不具備在困難時期帶領公司往前走的經驗,在他擔任雅虎CEO以來,從未明確思考過雅虎在金融危機下應該采取的市場戰略。
作為創始人,楊致遠在面臨公司品牌的消亡和公司發展大局的取舍時,對自己的“孩子”難以割舍使得他做出了違背股東利益的“逆向選擇”,因而貽誤了讓公司擺脫與谷歌競爭的大好機會。楊致遠雖然保住了雅虎的品牌,但他違背了公司治理的最基本的原則,即實現股東價值的最大化。
楊致遠的優柔寡斷把雅虎徹底推到了今天的困境,而他自己也成了雅虎的“負資產”,“剝離”楊致遠對于雅虎的未來而言,顯然是一個多贏的選擇。英國《經濟學家》雜志去年11月14日撰文指出:楊致遠必須“下課”。因為他不僅沒能帶領雅虎走出困境,反而使公司陷入更深的泥淖中。
終于,在11月18號,楊致遠宣布辭職,這給困境中的雅虎帶來了一線生機。
楊致遠辭職的消息一傳出,雅虎股票大漲,市值增長了18億美元,給微軟重啟收購談判掃除了障礙。不知道作為雅虎的“父親”的楊致遠看到這樣的結果內心該有怎樣的感慨。今后,楊致遠將會回到他“雅虎酋長”的老位置上來,不過,他對雅虎未來的戰略和遠景將不再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有一個評論說得好:當初楊致遠成功,只不過是他在正確的時機站在了正確的位置上。創業可以靠一時的激情和一點聰明勁,可是守業,卻要靠的是企業家的素質。而在這方面,楊致遠還欠缺的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