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重工•起重集團是由我國重機行業兩大重點骨干企業——大連重工集團和大連大起集團于2001年12月重組而成,通過近八年的快速發展,實現了由生存型向科學發展型的轉變,走在了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前列,是國內同行業中經營規模最大、勞動生產率最高、唯一進入中國企業500強的企業。先后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中國最具影響力企業”、“中國工業先鋒(全國示范單位)”等稱號。
cnsb:宋總,您好!五年前,您開始出任大連重工•起重集團的董事長,這么多年來,大連重工都有了哪些變化?
宋甲晶:你好,從一街之隔的兩個面臨困境的老廠,到從設備到人員都重組在一起的新廠,大連重工•起重集團在重組改造中,煥發了勃勃生機,成為國企改造重組的一個成功范例。僅用三年的時間,大連起重重工集團利用搬遷改造、盤活土地的資金,在沿海建起了4個現代化大工廠,依托得天獨厚的臨海臨港優勢,形成了現代重大裝備臨海研制基地、核心零部件、風電、熱加工研制基地、旅順專業化制造基地和雙D港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制造基地。企業具備了國內領先的大件精加工、大件鑄造、熱處理和大型總裝發運能力。
cnsb:大連重工為提升企業競爭力都做出了哪些努力?
宋甲晶:此前,我國一些重機企業在生產上的通病是只能進行“小批量、單件”生產,我們認識到要使企業在日益激烈的國內外競爭中勝出,就必須不斷進行優化調整原先的產業結構,大力打造全新的發展平臺。首先,我們進行了“產能擴充”,于2005年在旅順開發區新建設了52萬平方米的專業化、批量化的生產制造基地;第其次是“整合重拳”,對集團內部進行專業化分工,進而使各經營單位集中優勢兵力做大做精,主攻主導產品;而第三步則是“突破瓶頸”,通過總結世界一流重大裝備制造業發展的經驗,我們深深地感到,企業熱加工力量弱是影響企業做大做強的瓶頸。于是我們開始熱加工的突破,建起了居于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型鑄鋼件生產基地,安裝了國內鑄造行業最大的100噸LF爐、100噸VOD爐和國內最大的高溫熱處理爐。生產的鑄鋼件由過去的50噸提高到260噸以上,承擔了國家水電、火電大型鑄件的任務,并生產出超低碳不銹鋼、9Cr變質鋼、核島主泵等世界同行業頂級產品,極大地緩解了國家大型中高檔鑄件依賴進口的緊張局面。
cnsb:大連重工開拓國外市場,走國際化道路都是從哪方面入手?
宋甲晶:我們主要是從硬件建設入手,打造出具有國際領先的大件精加工、大件鑄造、大件熱處理和大型裝備設計、制造及總裝發運能力,同時,始終堅持原始創新、引智創新、集成創新相結合,不斷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以其所長為己所用,提升企業“軟實力”,支撐起國際化戰略。
在實施國際化經營戰略過程中,大連重工•起重集團緊緊抓住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設、單機和整機出口、成套產品出口三條主線,進一步擴大出口產品品種,提高企業整體適應市場的能力。通過與國內外知名工程成套公司聯盟,擴大整機出口,提升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知名度和占有率。
目前,大連重工•起重集團堆取料機、翻車機、岸橋、裝船機等十幾個整機產品和大型鑄鋼件、低壓缸等零部件頻頻出口,名揚海外,出口結構也實現歷史性轉變。主導產品及核心零部件已出口美國、巴西、德國和日本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創匯1.5億美元以上。短短幾年,大連重工•起重集團的國際化戰略就實現了大步跨越。
cnsb:大連重工未來的發展目標是什么?
宋甲晶:實現體制創新,完成整體改制、上市,基本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做強核心技術,提升熱加工能力,把散料裝卸機械、焦爐機械、起重機械、高端鑄件、兆瓦級風電機組、大型船用曲軸打造成“中國第一”、“世界一流”;做大經營規模,到2011年,銷售收入將要再翻一番;優化產業結構,做大風電設備、船用曲軸等新產業項目,將其經營額擴大到經營總額的55%以上;建立起國際化經營網絡,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