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34歲的張瑞敏入主青島市電冰箱廠。他是短短一年中被派來的第四位廠長,前三位都已負氣離開。他剛一上臺,就頒布13條規定,從禁止隨地大小便開始,揭開了海爾現代管理之路。
1985年的一天,一位朋友要買一臺冰箱,結果挑了很多臺都有毛病,最后勉強拉走一臺。朋友走后,張瑞敏派人把庫房里的400多臺冰箱全部檢查了一遍,發現共有76臺存在各種各樣的缺陷。張瑞敏把職工們叫到車間,問大家怎么辦?多數人提出,也不影響使用,便宜點兒處理給職工算了。當時一臺冰箱的價格800多元,相當于一名職工兩年的收入。張瑞敏說:“我要是允許把這76臺冰箱賣了,就等于允許你們明天再生產760臺這樣的冰箱。”他宣布,這些冰箱要全部砸掉,誰干的誰來砸,并掄起大錘親手砸了第一錘!很多職工砸冰箱時流下了眼淚。在接下來的一個多月里,張瑞敏發動和主持了一個又一個會議,討論的主題非常集中:“如何從我做起,提高產品質量”,三年以后,海爾人捧回了我國冰箱行業的第一塊國家質量金獎。
張瑞敏說:“長久以來,我們有一個荒唐的觀念,把產品分為合格品、二等品、三等品還有等外品,好東西賣給外國人,劣等品出口轉內銷自己用,難道我們天生就比外國人賤,只配用殘次品?這種觀念助長了我們的自卑、懶惰和不負責任,難怪人家看不起我們,從今往后,海爾的產品不再分等級了,有缺陷的產品就是廢品,把這些廢品都砸了,只有砸的心里流血,才能長點記性!”一場砸冰箱的事件,不僅使海爾成為了當時注重質量的代名詞,同時也震服了海爾所有的人,從而確立了張瑞敏在海爾絕對的領導地位。
海爾砸冰箱由此成為中國企業注重質量的一個最典型的事件,并因此成為無數大大小小的媒體、書刊、高等院校的“經典案例”,最重要的是,通過這一事件的傳播,海爾注重企業管理、注重產品質量的形象被極大地樹立起來。
20年后,當海爾今天創造逾千億人民幣的年收入、打造國際品牌、在距離全球500強最后一公里處全速沖刺時,對當年砸冰箱之勇,張瑞敏感慨說,“現在你想砸也不可能了,如果再出質量問題,不是這么少一點,當時只有幾十臺,現在動輒就是幾萬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