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期結構看,“十三五”運煤鐵路改善最明顯的就是“三西地區”(甘肅的河西、定西和寧夏的西海固),特別是蒙西地區(以呼包鄂為核心和引擎,輻射帶動烏蘭察布、巴彥淖爾、烏海和阿拉善4個盟市)。主要在兩大線路,一是“蒙華(吉)鐵路”,由蒙西出發經由陜北煤炭基地直接南下至長江流域;另外一條是山西中南部鐵路,由山西中南部直達山東日照港,這條線路雖然在2014年底通車,但受制于景氣因素,運力和效益尚未發揮,隨著2016年運力需求回升,2017年有比較大的增長空間。
日本在鋼鐵行業的調整階段也走過一些“彎路”。在60年代,政府試圖控制鋼鐵企業的過度擴產、過度投資的努力失敗了。以“特安法”公布為分界點,鋼鐵產業政策變得更注重間接引導行業發展,在去化產能過程中尊重市場規律,并非“一刀切”。此后政府主要通過促進鋼鐵企業的兼并重組,形成行業的“蕭條卡特爾”,來協助行業渡過難關。
在78年鋼鐵成為蕭條行業以來,PPI和CPI確實出現了明顯上升的趨勢。但鋼鐵行業價格上漲并非PPI指數大幅上揚的首要因素。貌似“去產能”引起的通脹,實際上是外部沖擊、經濟轉型、和行業發展變化三者合力的結果。
日本的產能去化較慢,在去產能政策推出初期到產能真正拐點之前,鋼鐵行業股價迎來三波上漲行情,且漲幅明顯優于大盤。但當臨近產能拐點,鋼鐵股曾迅速下跌,隨后表現顯著弱于大盤。
正文:
一、從經濟支柱到蕭條產業:日本鋼鐵行業產業政策變遷
戰后日本從廢墟之上重建,在50年代大力推動重工業和化學工業,在60年代著重發展外向型經濟,在70年代中后期轉而注重內需、并逐漸在尖端技術上進入世界前列。縱觀日本經濟發展史,可謂是追趕型經濟體的典范。雖然民營企業一直是戰后日本經濟的主體,但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前20年內,政府對經濟的直接干預是比較強的。到了六十年代中后期,政府干預逐漸讓步于市場經濟,產業政策轉為以間接干預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