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供給側改革的首要任務,去產能戰役率先在煤炭、鋼鐵兩大行業打響,計劃從2016年開始用3至5年的時間,退出煤炭產能5億噸左右、減量重組5億噸左右,5年內淘汰1億噸至1.5億噸鋼鐵產能。其中2016年鋼鐵、煤炭去產能目標分別為4500萬噸和2.5億噸,任務已超額完成。
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巡視員夏農日前表示,目前國家發改委正在組織編制去產能實施計劃,2017年壓減產能不少于2016年,將是鋼企去產能攻堅克難的階段。而根據《煤炭工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煤炭去產能目標也提高到了8億噸。
“今年是最為較勁的一年,無論難度有多大,都要確保打贏‘6643’收官戰。”“全國第一鋼鐵大省”河北省省長張慶偉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2017年河北壓減鋼鐵產能3186萬噸,未來五年內,實現廊坊、保定和張家口不再有鋼鐵產能,承德和秦皇島的鋼鐵產量減少一半。其他產鋼省天津、山西、吉林、內蒙古的鋼鐵去產能目標則分別為180萬噸、170萬噸、80萬噸、55萬噸。江蘇、山東未公布今年去產能具體目標,但業內人士認為,任務量將提升。按照計劃,“十三五”期間,江蘇省鋼鐵行業去產能目標是1750萬噸,2016年共化解580萬噸,這意味著2017年至2020年仍需化解1170萬噸左右。
煤炭大省面臨著同樣的態勢。山西省省長樓陽生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三去一降一補”是2017年的首要工作重點,去產能繼續加碼,仍將實施減量置換、減量重組、提高單產、減人增效,關閉退出煤炭產能2000萬噸左右。有著“江南煤海”之稱的貴州省計劃2017年關閉煤礦120處,化解過剩產能1500萬噸。湖北更是首個提出在兩年內關閉全部煤炭生產企業,這意味著其后續還將退出約1200萬噸的產能。河南、河北、吉林、云南、內蒙古設定的2017年煤炭去產能目標則分別為2000萬噸、742萬噸、314萬噸、154萬噸、120萬噸。
此外,水泥、平板玻璃、電解鋁和船舶等行業的去產能工作也列上了日程表。吉林省代省長劉國中稱,2017年將支持亞泰水泥等企業減量重組,壓減水泥熟料產能500萬噸。河北提出壓減水泥110萬噸、平板玻璃500萬重量箱。陜西雖然未公布具體目標,但明確要淘汰不達標煤礦,推動鋼鐵企業重組,關停整改無望的水泥企業。
路徑 清僵尸查違規推兼并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經濟形勢特別是資源類產品價格回升,一些列入關閉計劃或被限產的產能開始改造提升產量,部分已經停產的項目出現了“復產沖動”。在此之下,處置“僵尸企業”,嚴處“地條鋼”等違法違規項目成為2017年去產能工作的首要措施。
浙江省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堅決淘汰落后產能。認真完成處置300家僵尸企業、淘汰1000家企業落后產能、整治10000家臟亂差小作坊的目標任務。北京表示,將開展虧損企業專項治理,支持分類處置50戶以上“僵尸企業”。廣西則要建立“僵尸企業”數據庫,出臺處置方案,做好職工轉崗分流,加快關停企業出清,建立非國有“僵尸企業”處置機制。安徽、河南、甘肅等地也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在完成化解過剩產能年度任務同時,要防止已化解的過剩產能死灰復燃;四川、云南、湖北則明確要嚴禁新增非法產能,對“地條鋼”嚴格清理查處、堅決關停。
2016年12月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五部門下發《關于堅決遏制鋼鐵煤炭違規新增產能打擊“地條鋼”規范建設生產經營秩序的通知》,嚴厲打擊“地條鋼”非法生產行為。之后的12月26日,國務院查處兩起鋼企違法事件,兩名副省長受處分。
在此高壓之下,目前全國正掀起一場轟轟烈烈“地條鋼”去產能風暴,江蘇、河北、山東、四川、安徽、遼寧、湖北、甘肅等地紛紛對轄區“地條鋼”展開排查。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透露,今年我國將徹底出清“地條鋼”等落后產能,并在6月30日前全部取締。
此外,推進企業兼并重組也是去產能的路徑之一。貴州省提出,2017年將繼續堅持兼并重組與化解過剩產能工作相結合,深入推進煤礦企業兼并重組,加快推進典型示范主體企業的帶動作用。國資委此前也表示將圍繞做強做優做大目標,穩步推動企業集團層面兼并重組,加快推進鋼鐵、煤炭、電力業務整合,探索海外資產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