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末,江蘇與河北兩家鋼鐵公司因違法違規的行為被國務院通報并查處。與此同時,國務院對江蘇、河北兩省的副省長進行了行政處罰。據了解,兩家鋼鐵企業被查處的原因是嚴重干擾了行業化解產能過剩。
人民日報指出,兩位副省長予以行政處罰,此次處理之嚴格、問責之嚴厲,近年少有。這一舉措,確保了政令暢通令行禁止,彰顯了去產能的堅定決心。記者注意到,從近幾年的情況來看,不論是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對于化解產能過剩的決心始終堅定不移,相關去產能的會議和政策文件也是“文山會海”。
據悉,發改委目前編制的2017年鋼鐵、煤炭去產能方案有望春節前下發。有業內人士認為,雖然2016年去產能基本完成計劃任務,但目前面臨的外部壓力仍然較大,預計2017年化解過剩產能的壓力相比去年會更大一些。
值得注意的是,去產能并不是簡單說說、發發文件、層層傳達、層層執行那么簡單。去產能并非朝夕之功,在去產能的過程中保就業更是一個龐大而艱巨的任務。如何做好去產能與保就業這兩道既“減”再“加”的難題也考驗著執政者的智慧。
向去產能再“宣戰”
日前,在中央企業、地方國資委負責人會議上,國資委主任肖亞慶表示,2017年的工作重點是在提升利潤的同時要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堅決打贏瘦身健體提升增效攻堅戰,2017年中央企業要化解鋼鐵過剩產能595萬噸、化解煤炭過剩產能2473萬噸。
據記者了解,2017年去產能仍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之重,截至1月中旬,已有多個部委針對2017年去產能做出了新的安排與部署,從相關的會議內容可以看出,今年去產能相較去年其要求、力度、壓力更大。誠如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日前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所表述的那樣,“三去一降一補”任務會更重,壓力也會更大。
曾經在鋼鐵業流傳著這樣一個段子:“全世界鋼產量要做排名的話,第一名是中國(不包括河北),第二名是中國河北(不包括唐山)第三名是唐山(不包括瞞報產量),最后則是日本、美國、印度、俄羅斯等。乍一看這個段子頗有調侃的味道,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我國鋼鐵行業產能過剩的嚴重性。
去產能形式嚴峻的不止鋼鐵行業。據相關資料顯示,我國煤炭產量已經超出全球總量的一半。那么,經過幾年的去產能“攻堅戰”,我國像鋼鐵、煤炭這些傳統行業在去產能過程中面臨怎樣的現狀呢?
“截至7月底,全國累計退出煤炭產能9500多萬噸,完成全年任務的38%,這與‘時間過半、任務過半’(2016年我國確定目標煤炭去產能要達到2.5億噸)的要求有一定的距離。”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趙辰昕曾在宏觀經濟運行情況發布會上曾表示。